除法的初步认识:从生活场景轻松理解数学概念

除法的初步认识:从生活场景轻松领会数学概念

为什么孩子需要进修除法?

除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,但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时会觉得抽象。其实,除法的初步认识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!想象一下:妈妈买了12块饼干要分给3个小朋友,每人几块才公平?这就是最典型的除法难题——平均分。朱国荣老师曾指出,除法本质上是从减法延伸而来的简便运算,比如”12连续减去3个4等于0″,用除法表示就是12÷4=3。

那么,怎样让孩子真正领会这个概念呢?

从”平均分”开始建立直观感受

教材通常从平均分切入除法教学,比如春游分零食的场景。关键要让孩子明白:”每份数量相同”才叫平均分。试试这个小游戏:

– 准备6颗糖果和3个纸杯

– 让孩子把糖果”公平”放进杯子

– 引导观察:每个杯子2颗糖,这就是6÷3=2

通过动手操作,孩子能直观感受到除法与分配的关联。朱国荣老师特别强调,先领会”包含除”(如12里有多少4)再学平均分会更顺畅,由于这更贴近孩子已有的减法经验。

除法算式的三要素:被除数、除号和商

当孩子熟悉平均分后,就可以引入正式的除法算式了:

– 被除数:要分的总数(如20块糖)

– 除数:分的份数(如5个人)

– 商:每份的结局(每人4块)

可以用趣味比喻记忆符号:”÷”像一座小桥,左边的数字等着被分配,右边的数字决定怎么分。练习时不妨多问:”如果变成10个人分20块糖呢?”让孩子发现除数与商的反比关系。

常见误区与破解技巧

很多孩子会遇到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”35÷5=7″既可以表示”35分5份每份7″,也能表示”35里有7个5″?这正是除法意义的双重性:

– 等分除:把35平均分成5份(侧重分配)

– 包含除:35里包含多少5(侧重计数)

朱国荣老师建议用实物演示区别:摆出35颗豆子,让孩子分别用两种方式分组。当发现结局都是7时,孩子天然会领会两种算法的统一性。

用生活难题巩固进修成果

学除法最怕死记硬背!试试这些生活化练习:

– 分披萨:”8片披萨4人吃,每人几片?”

– 整理玩具:”24辆小汽车装6个盒子,每盒几辆?”

– 超市情境:”30元买5瓶饮料,每瓶几许钱?”

研究表明,结合具体场景的进修效果比纯计算提升40%。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创题目,比如计算全家分水果的数量,让除法的初步认识真正融入生活。

拓展资料:除法不是冰冷的算式,而是解决公平分配难题的工具。通过实物操作、生活案例和循序渐进的引导,孩子一定能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。下次孩子问”为什么要学除法”时,不妨反问:”你想知道怎么把生日蛋糕分得最公平吗?”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