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段:
青春是什么?是荒滩上倔强生长的小白杨,是镜头里定格的岁月变迁,更是两代人用不同方式书写的家乡热爱。45年前,《中国青年报》一篇《累累葡萄话青春》记录了退伍军人艾西丁·托乎提在新疆吐鲁番种树的故事;45年后,这片白杨林已亭亭如盖,而艾西丁的青春记忆,也随着葡萄沟的繁华,成了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。
—
一、青葱岁月:荒滩上种下的不只是树,是青春誓言
1980年,23岁的艾西丁退伍回乡,面对葡萄沟的荒芜,他放弃县城职业,扛起铁锹在火焰山下种下2000多棵白杨苗。没有灌溉体系,他就一桶桶挑水;风沙肆虐,他就日夜守护树苗。他说:“白杨和我们戍边人一样,再难也要扎下根。”
45年过去,当年拇指粗的树苗已长成十余米高的绿荫。艾西丁抚摸着皲裂的树皮笑称:“它们现在能自己‘喝水’了,可我当年瘦了20斤!”这份坚守,像极了那首传唱全国的《小白杨》——个体的渺小努力,终会汇成时代的郁郁葱葱。
—
二、镜头内外:从胶片到数码,记录与青春有关的变化
白杨林长成了,艾西丁又拿起相机,用镜头续写与青春有关的故事。他拍土坯房变成砖瓦楼,毛驴车换成三轮车;拍游客挤满葡萄沟夜市,年轻人直播卖起哈密瓜。“以前拍照是为留纪念,现在是想告诉全球:吐鲁番有多好!”
在他的照片里,变迁触手可及:晾房依旧立在山坡,但背后的土路已铺成柏油;孩子们仍在巷子奔跑,只是手中的玩具从木棍变成了无人机。2025年,吐鲁番旅游收入突破170亿元,艾西丁的镜头,恰好撞上了时代的脉搏。
—
三、两代青春:从“守护”到“分享”,热爱从未改变
艾西丁的儿子马尔丹成了融媒体记者,用短视频拍吐鲁番的晨光与夜市。“我爸那代人用铁锹建设家乡,我们用镜头‘种草’家乡。”父子俩的相机里,藏着两代人的青春逻辑:一个相信“种树能改变风沙”,一个坚信“流量能带来机会”。
但底色始终未变。马尔丹说:“父亲的白杨林教会我,青春不是非要远行,把脚下土地变好,同样轰轰烈烈。”
—
小编归纳一下:
45年,足够一棵白杨参天,也足够让青春沉淀为传奇。艾西丁的故事告诉我们:与青春有关的故事,从来不是单一的热血或遗憾,而是像葡萄沟的四季——有耕耘时的艰辛,有收获时的甜蜜,更有年复一年,对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热爱。
